您好,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!

战地速写

作者:焦力群 来源:首批救灾医疗队员发自前线 发布时间:2012-07-26

5月13日 成都

到达成都双流机场已是傍晚。我们京津医疗队开始分头行动,在四川省抗震指挥部工作人员带领下,准备奔赴两个受灾较重的地区—北川和青川。在双流机场的货仓,我们都在寻找各自单位发来的救灾物资,几辆大货车已经整装待发,带着这些物资,我们的大客车消失在雨夜中。

从成都到北川200公里。这一夜,雨一直在下。大家很快睡去,这可能是多个彻夜不眠夜的开始,可能是艰苦战斗的序幕。

5月14日 安县

7个小时后,当曙光把我们唤醒时,映入眼帘的不是传说中金丝猴和大熊猫的适宜聚居地,而是垮塌的房屋和成片的帐篷。我们知道,灾区到了。
到达距重灾区北川较近的安县后,前方消息证实由于下雨和山体滑坡,机动车已无法进入北川。我们面临艰难的选择,可以徒步进入北川,但大批医疗物资无法进入,我们会成为没有武器的战士,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;但不进入北川,面临咫尺之遥的灾民,我们又怎能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救之手?指挥部决定我们先在安县了解伤情,等待下一步行动方案。
安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,人口50万,是距离北川最近的区域。这里震情相对较轻,路边的农舍有的已经部分坍塌,有的破坏不大,但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缝和墙皮的脱落,人们都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帐篷中,已经利用有限的生活物资开始一天的生活。

安县西苑中学是临时的医疗救护站,经过校园泥泞的道路,我们看到了裂缝的校舍和密布帐篷的操场。呼啸的救护车从身边驰过,让我们感觉到医疗救助的紧迫。但这里的医疗救护条件有限,北京医疗队聚集了大量的高年资医护人员,在这种条件下却难以开展有效的医疗救助。

经指挥部协调,我们决定返回绵阳市,并在此安营,依托当地主要医院对伤病员给予帮助。这是我们出发时没有想到的,在我们的想象中,我们应该在救护的最前沿,扒开瓦砾将伤员救出,我很郁闷。

5月14日 绵阳

绵阳市卫生局内,卫生部国家医疗队北京分队开始商讨下一步工作与任务。指挥部认为,我们是专业技术人员,作用在于对患者提供医疗救助,不能让抢救出来的伤员因病再失去生命或导致残疾,一线抢救应该由更具有抢险、救助经验的专业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完成,而不是所有人一拥而上。同时,作为北川灾区的后方,绵阳市距离灾区仅1小时车程,却具备更为完善的治疗条件,而且沿途已经部署了来自军队的战地医院,可以保障伤病员往后方转运的安全,因此,我们的任务是对患者给予早期的高质量的救护,必须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作为首要目标。

这是一个整体指挥协调的命令。出发时,市卫生局方来英局长特别强调,这不是50个医护人员或者9家医院的独立行为,是一个整体救援行动的一部分,因此,要一切行动听指挥,要服从大局。作为分级救治的一份子,我们愉快的接受了任务。

5月14日 绵阳骨科医院

我们被分配到以骨科为专科的绵阳市骨科医院,面积不大的医院里满是成片的帐篷和紧锁眉头的医护人员。

骨科医院的陈院长向我们介绍了收治伤员的情况。昨晚开始,大量伤病员被送到医院,医院所有职工已经行动起来,搭建了帐篷,建成了临时的病房、护士站、手术室,所有患者集中在医院的空地上,并打通围墙,借用毗邻的绵阳二中操场作为临时病房,仅有100多名医护人员的医院转瞬之间收治了500余名患者。

我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,这是我见到的最简陋的病房、最悲惨的病人群体、最忙碌和无助的医护人员、最信任和感激的家属目光、最庞大的志愿者队伍,虽然比我想象的要紧张的多,但比我的想象更加有序。

在当地陈院长、积水潭刘亚波主任和我们的张鸿祺主任带领下,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开始查房,骨折、脊柱创伤、关节伤、挤压伤、头皮裂伤、颅底骨折、胸腹部外伤……如此多的创伤、复合伤真的触目惊心!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对患者进行伤情评估分级,以决定治疗方向和救治的紧迫性。

一天很快过去了,我仍然沉浸在那种悲伤的情绪中无法自拔。明天会怎样,我们能帮助那些可怜的同胞多少,我没有把握。作为一名医生,我为自己的悲伤而不解,为自己的无助而愧疚。

晚9点,我还在梳理纷乱的头绪,突然,桌椅开始晃动,发生余震了,大家基本上都是初次经历地震,但都出奇的平静,对望几眼之后,我的悲伤消失了,那真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,我突然明白我已经和灾区人民在一起了,那就是我们的作用,党和政府派我们来就是要和四川人民在一起,一起抗击这场灾害,一起渡过难关,我们有这个能力,有这个信心,因为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关注着,在支持帮助着我们,那就是最大的力量,最伟大的爱,我们可以悲伤,但必须坚强,中国人的精神和医生的职责让我充满力量。

首批救灾医疗队员焦力群发自前线